WK綜合論壇, WK综合论坛

查看:1666 回復:2 發表於 2022-7-30 09:48:14
累計簽到:1303 天
連續簽到:8 天
跳轉到指定樓層
楼主
發表於 2017-8-19 01:36:45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[科技] 不好惹的魚類:科學怪魚 [複製鏈接]

喜歡科幻文學的人應該都知道,史上第一本科幻小說是出版於1818年的《科學怪人》。作者瑪麗‧雪萊以“生物電”為科學基礎,寫出一個(對當時讀者而言)說服力十足的幻想故事。書中主角富蘭肯斯坦利用殘缺的屍身製造出一個人體,再用某種神秘力量賦予生命,“科學怪人”這個角色於焉誕生。


2 G! N$ M: A+ s 由於“生物電”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“第三種電”,和閃電以及摩擦電都有一大段距離,因此很少有人把《科學怪人》和富蘭克林聯想在一起。然而事實上,這本書的完整書名(Frankenstein; or, The Modern Prometheus, 直譯是《富蘭肯斯坦──現代的普羅米修斯》)與富蘭克林關係密切,早就有人懷疑“富蘭肯斯坦”這個名字是從富蘭克林(Franklin)轉化而來。

1 A4 F2 V$ d6 I8 W& G
書名後半部分和富蘭克林就更有淵源了。因為當富蘭克林(嚴格說來是他的法國友人)捕捉到閃電之後,大哲學家康德曾經寫過一篇文章,文末將他與普羅米修斯相提並論──兩人分別從“天庭”盜來電與火。康德甚至在文章中,用德文明白寫下“新時代的普羅米修斯”這個封號(dem Prometheus der neuern Zeiten, 只不過骨子裏是負面的意思)。

. `$ r$ n8 a' i' ~
至於在真實世界,富蘭克林和生物電的研究也有重要的間接關係。話說一七七零年代初,忙於政事的富蘭克林對電學研究仍舊相當關心,例如他借由書信往返,啟發和鼓勵了一位後起之秀。


4 l8 s$ S, z" I" V. S2 d 這位後起之秀是出生於印度的英國人,名叫華爾斯(John Walsh, 1726-1795)。但在討論他的研究之前,讓我們先簡單談談生物電的曆史。

. ]- ?$ h+ R: J/ W
就人類文化史而言,生物電的現象絕對比摩擦電曆史久遠。早在大約五千年前,埃及漁夫就知道尼羅河中有一種不好惹的魚類(學名Malapterurus electricus的電鯰)。不過在十八世紀之前,幾乎沒有人將它與生物電聯想在一起。

4 k- g6 r2 a- r
後來,人類又陸續發現兩種帶電的魚類(電鰩和電鰻),兩者都曾經是華爾斯的研究對象。

4 b7 a: j2 ]" P) K. b$ e

某種電鰩

- t) {6 y+ v* _9 M& V3 r" X  k6 H
公元1773年,華爾斯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刊物上,題目是〈關於電鰩的電性〉。這個(中文)題目似乎並不起眼,既然是“電鰩”,帶電是理所當然的事。不過,它的英文題目(Of the Electric Property of the Torpedo)則很耐人尋味,因為在華爾斯的時代,雖然大家也都知道torpedo這種魚類不好惹,卻很少有人認為它用電當作武器。


. M: g' [0 y: Y# f4 t& K 當時的學者普遍認為電有四種特性:吸力、斥力、(電)火花以及嘶嘶聲,但這些特性並未出現在任何電魚身上。甚至有些學者認為,那些魚其實是用某種毒素攻擊人類,才會導致受害者感到麻木與暈眩。(torpedo的拉丁字源就是“麻木”,此外torpedo雖然也是“魚雷”,但那是十九世紀才發明的用法,千萬不要倒因為果。)


% v; O8 V' G* t& H- I3 ~4 Q' S5 M 兩年後,華爾斯曾經利用電鰻製造出火花──在空氣而非水中,但還是很神奇,可惜他並未正式發表這項結果,因此後人對實驗細節所知有限。值得一提的是,類似的現象始終不曾出現在電鰩身上。


4 F( ^, K% Y9 O$ _3 s! D+ O1 v 就在這個時候,另一位英國學者開始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法研究電鰩,他就是科學史上鼎鼎有名的卡文迪西(Henry Cavendish, 1731-1810)。不過卡氏之所以有名,主要是因為他在化學和萬有引力方面的研究,相較之下,他對電學的貢獻經常被人忽略,值得花些篇幅介紹一下。

0 F8 P4 m. O, \/ `% P7 P# s' S6 \
卡文迪西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物,他將萬貫家財視如糞土,唯一的興趣就是從事科學實驗。他一生雖然完成許多重要的實驗,可是正式發表的論文少之又少,導致他在電學上的重要發現後來都冠上別人的名字。其中最有名的當數“庫侖定律”(領先庫侖至少十年)與“歐姆定律”(早於歐姆46年)。


8 ^* _3 b; l- D' h5 K3 o 卡文迪西研究電鰩的方法是標準的逆向操作,他用許多“萊頓瓶”製成一個有模有樣的人工電鰩,試著讓它展現電鰩的特性:會令人觸電,但不會產生火花。

萊頓瓶圖解
2 W1 i5 {2 T7 P2 d) C 萊頓瓶是什麼東西?就功能而言,你大可將它想成十八世紀的蓄電瓶。但請特別注意,萊頓瓶的蓄電方式並未牽涉到化學反應,因此就原理而言,它和現代的蓄電瓶或蓄電池完全不同。


! [! K! _; m" P: s! [: K 公元1745-46年間,歐洲兩位學者分別發明出這種蓄電瓶,其中比較有名的穆氏(Pieter van Musschenbroek)當時任教於荷蘭的萊頓大學,這便是萊頓瓶名稱的由來。

& U% x8 v+ j# ^; ~; }# t+ c9 ]
萊頓瓶是史上第一個蓄電裝置,從此以後,起電機產生的靜電得以(暫時)保存,給電學研究帶來莫大的便利。就現代觀點而言,萊頓瓶其實是個大型的電容器,至於電容器為何能夠“容電”,從它的電路符號即可了解一個大概。

9 Q! B( g3 g% h. W# s
電容器的符號非常簡單,就是一對平行線,用以代表“相隔一段距離的兩個導體”。這兩個導體之間並不一定是空氣,任何絕緣體都可以。就萊頓瓶而言,絕緣體就是玻璃瓶,兩個導體則是分別貼於瓶內和瓶外的金屬片。


4 O: f1 d: L$ A4 w- C: D: G 當電容器充飽電時,兩個導體分別帶有大小相等、符號相反的正負電。由於兩者並未接觸,所以正負電只會隔空吸引(因此互相“拉住”),而不會彼此中和。然而,如果將兩個導體用電線連起來,就等於接通了電路,這時正負電就會順著回路彼此中和,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火花。

5 ~' R/ `$ ^: S% \# M7 G, p

電容器的符號與放電過程示意圖: D* i/ Z) {% B
如果你用雙手抓著那兩個導體,也會形成一個回路(電容器──左手──右手──電容器),於是你就觸電了。萊頓瓶的發明人穆氏就有親身經驗,他將此事寫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,大意是說:“我要告訴你一個可怕的新實驗,但我建議你別輕易嚐試,我自己也絕對不要重蹈覆轍了。”話說回來,被萊頓瓶電到雖然不是愉快的經驗,但造成的危害並不太大,原因很快就會分曉。

: A9 F: p. s3 K2 w
萊頓瓶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作為穩定的電源,一旦開始放電,就會一發不可收拾,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殆盡。至於放電的運作原理,一開始誰也不知道。直到一兩年後,富蘭克林將“玻璃電和樹脂電”用正負電的概念統一,電學研究者才脫離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。

. t! K* S7 d) n# V6 m- Z
介紹完萊頓瓶,再回到卡文迪西的研究。且說他做了許多實驗,終於發現電鰩和萊頓瓶的基本差異,用今日的語言來說:. k6 D5 U/ v1 o( ~/ K% f3 {5 R& x
萊頓瓶通常是電壓高(所以有火花)、電量小(所以殺傷力弱)。
4 x! D, @7 C& ^3 Z& ^- D6 x 電鰩則一律是電壓低(所以沒火花)、電量大(所以殺傷力強)。

! R5 Q4 ^' H$ I0 R3 Y9 w
不過,由於當時並沒有“電壓”的概念,因此卡文迪西在論文中使用“電化度”(degree of electrification)這個古怪的名詞。但名稱一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電壓”這個概念也是卡文迪西最先發現的。


; Q' F' ?; v' I 此外卡文迪西還發現,萊頓瓶的電壓和它所帶的電量大致成正比,因此如果僅帶極微小的電量,萊頓瓶的電壓還是會變得很低。

9 ~0 ^0 w& s% E8 w  `- w, ]
為了模擬電鰩,卡文迪西將49個“電量極小、電壓夠低的萊頓瓶”並聯。由於是並聯,所以整體電壓並未改變;另一方面,這些萊頓瓶的電量當然要累加,結果就是一個“電壓低、電量大”的裝置。

: {0 a& g! r. y) c( y& k
卡文迪西於1776年發表這項研究成果(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二篇電學論文),其中隱含一個重大意義:既然“許多並聯的萊頓瓶”能夠模擬電鰩造成的觸電效應,電鰩所產生的電就有可能和萊頓瓶裏的電並無差異。

) i  o, ?1 i- q
因此,就某個層面而言,在電學的統一大業上,卡文迪西的貢獻足以媲美富蘭克林。只是不久之後,意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以更奇怪的方法研究生物電(其結果直接影響了《科學怪人》的創作),導致卡文迪西的科學怪魚相形失色,久而久之便鮮為人知了。

5 I; m6 g2 b& @: X

卡文迪西的“人造電鰩”論文

收藏收藏 贊贊(0)
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,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︰1宣傳
桃妖视频站,海量在线视频任你播
累計簽到:6 天
連續簽到:1 天
沙发
發表於 2017-12-12 09:46:11 | 只看該作者
VIP精品區,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,輕松賺金幣
加入VIP,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,超級棒
神奇的物种

回復樓主 親!! 下午好,中午養足了精神嗎?讓我們一起渡過下午茶時間,WK有您更精彩!

 分享同時學會感恩,一句感謝的話語,就是最大的支持!  歡迎交流討論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册

本版積分規則

c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言論的方式運作,WK論壇對所有言論的真實性、立場及版權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言論只代表發佈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務必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言論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言論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內容出現「真實性、立場及版權」等問題,請聯絡我們:[email protected]論壇有權刪除任何言論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)| SiteMap[網站地圖]

發表新帖 返回頂部